黃河景觀風貌帶 打造文化博覽園
2003年,濟南提出北跨戰略,到現在有15個年頭了!皬钠鸪醯目绾拥綌y河,再到規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深化對黃河認識的過程。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我們這座城市才能夠真正從大明湖時代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大河時代!睗闲屡f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綜合處處長黃治修說。
在黃治修看來,讓黃河成為城中河,有許多工作要做,“首先是要我們在心理上親近黃河,要了解、感知黃河,挖掘黃河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在黃河生態資源的利用保護中我們才能彰顯出強大的文化力量!
有哪些黃河文化是需要挖掘和體現的?對此,濟南市政協常委、致公黨濟南市委常委、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成認為,要建文化博覽園,首先要挖掘文化點,“黃河承載了太多的故事和記憶,歷史上李白、杜甫、曾鞏等都曾歌詠過鵲山湖、小清河以及濼口古城等,這些基本涵蓋了名士文化、民俗文化、治河文化、渡口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還有故事傳說。這些紀念地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而且在將來風貌帶的打造過程中,還要重點把它體現出來!
濟南市政協常委、市社科院副院長張華松認為,規劃黃河景觀風貌帶,應該營造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大格局、大氣象!八赃@個風貌帶規模不能太小,我設想應該界定在建邦黃河大橋和濟陽黃河大橋之間,還可以適當地向上游、下游延伸。這么長的一個風貌帶,必須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非鵲山和華山之間不可!睆埲A松表示,老舍先生曾經有一段話,他說,“站在千佛山上北望濟南全城,城河帶柳,遠水生煙,鵲華對立,夾衛大河,是何等氣象。也就是說鵲華是能夠體現濟南大格局、大氣象的關鍵所在!
綜合黃河邊自然條件 形成四季常綠三季花
濟南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張需東認為,現在黃河水量比較豐沛,灘涂也比較多,在黃河灘涂的利用上,要大力保護和建設濕地,越多越好,形成一種城在園林中、河在濕地中、人在田園中的良好環境。同時,還應該搞灘涂旅游,讓人們來到黃河以后,安全有序地親近黃河,親近黃河的水,親近黃河的沙,融入到母親河的懷抱。
對此,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副高級工程師呂明娟表示,“我們統籌考慮黃河的大壩、灘涂和水岸線等重要因素,構建連接黃河與農田和林業的生態廊道,這樣可以形成水網、林網、田網相融合的田園景觀。在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我們也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土壤、氣候等一些實際的情況,盡量能夠形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這樣一個五色斑斕的特色景觀!
在黃河堤頂路方面,呂明娟表示,黃河堤頂路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作為黃河生態系統的一個支撐性的骨架,是黃河兩岸的生命線!艾F狀我們的堤頂路是允許私家車和小轎車通行的,在規劃中它將定位成一個慢行的道路系統,集步行、自行車、馬拉松賽道和公交游覽于一體,全面提高黃河風貌帶的可達性!蓖瑫r在規劃中,大堤以內將主要是建設濕地公園、進行生態修復,大堤以外是布局大堤公園和城市公園,“這樣可以讓黃河兩岸的居民都愿意到黃河邊來游玩!